張珍:攻克技術“硬骨頭”,
妙解工程大難題
整理:今日女報/鳳網見習記者 周雅婷
張珍,黨的二十大代表,湖南建設投資集團六公司施工技術員,先后在張家界人民醫院工程、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等項目擔任施工技術員,運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極大提升了項目精細化管理,做好技術保障推動項目低碳智能建造。她牽頭編制多個工法及課題,獲得省級工法和國家專利。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獲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張珍是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2015年進入湖南建設投資集團。她放棄留在機關工作的機會,選擇到工地一線當起了施工技術員。多年來,她憑借著扎實過硬的專業本領和不斷進取的執著心態,在工地里闖出了一片天地,在砥礪前行中成就了巾幗力量。
攻難關,在“慈利的西藏”還原三維模型
“干一行,愛一行。”這是張珍來到工地之初就秉持的信念。解決技術難題、輔助圖紙會審……樁樁件件都要落實。一進入工地,張珍腳步仿佛帶風。幾乎每天和鋼筋混凝土打交道,風吹雨淋的生活,張珍習以為常。
剛工作一年,張珍就作為施工技術員被派往張家界市人民醫院一期工程項目,這是張家界市至今最大的民用醫療建筑工程,總建筑面積約16.2萬平方米,工期緊、質量要求嚴格、任務重、管理復雜,開工以來就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項目留給張珍的挑戰一重又一重:模板管理難、項目管線復雜、大型專業設備多、凈空要求高、協作難。面對這些需要張珍去征服的“高峰”,她想到了一門新技術:BIM(建筑信息模型)。
在我國建筑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BIM技術扮演著重要角色。用通俗的話來說,利用BIM技術,可以形成可視化模型,給等待建造的建筑“拍片子”。與傳統的二維繪圖技術相比,BIM技術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而且在綠色環保方面也更具優勢。
天生不服輸的張珍主動出擊,她結合實踐摸索,日夜鉆研,把工作追求到極致,僅僅一個施工方案就修改了16版。此外,為了讓工地同事們更清晰準確地把握施工標準,張珍還將二維平面轉化為三維可視化模型,將高難度技術明了化。“這個好,一看就懂了。”工友們一看,忍不住贊道。
工地上,不苦是假話,但在這里,張珍飛快地成長。
2017年,全省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啟動。其中,慈利縣26個安置點分布于17個鄉鎮,大部分安置點處于山區,地質復雜、條件艱苦,技術難度大,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這時,張珍主動站出來,主動請纓到條件最艱苦的項目擔任技術員。
在號稱“慈利的西藏”——洞溪項目建設點上,停水停電是常事,住工棚、吃方便面是常態,加班到凌晨兩三點更不是什么稀奇事。而在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里,張珍卻創造性地利用無人機航拍技術還原場地三維模型并進行三維坐標校正,優化了BIM技術應用,極大降低了項目成本和施工難度。
這些看得見的成績和努力,讓工地上的男子漢們都豎起了大拇指。
走到哪,就把學習小組建到哪
張珍的青春歲月,與工程圖紙作伴,見證著工地上從塵土遍地變得煥然一新。摸爬滾打中,催生了張珍對技術創新的敏銳性,她始終追趕著先進技術,讓自己像海綿一樣吸收著新鮮知識,并將技術之花開在各個項目工地上。
機場改擴建工程項目,張珍帶領團隊開展《建設工程碳排放定額計算分析管理系統》課題,進行碳排放軟件的研究開發,成果推廣到了各項目;《BIM+VR技術在施工中的研究與應用》課題中,作為主要研究人員,課題成果“建筑施工VR教育系統”已投入使用,平均為每個項目質量安全樣板間施工費節約10萬。
項目在哪,張珍就把“項目新技術學習小組”建到哪,幫助現場人員掌握基礎技術,運用BIM技術幫助工人們優化施工,累計培訓達500余人。其中,在號稱“環球夢工廠”的湖南廣電項目,張珍帶著項目團隊一道,抓重點、清難點,在高標準應用要求下,實現了BIM應用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
如今,在機場改擴建工程擔任施工技術員的張珍干勁滿滿,“能到省‘一號工程’來做技術工作,我深感幸運,但也深知將會遇到的挑戰和要扛的責任有多大,但我已做好充分準備,迎接這一切……”